許多父母在孩子上了國中,進入青春期後,有更多的擔心:因為這個時期的
孩子開始對異性好奇、有感覺,然而課業的壓力又如此沈重,怎容得了他分心?
於是各種親子間的緊張、衝突,不斷在每個家庭上演,究竟該怎麼做,才能陪伴
孩子安然地渡過這「狅飆期」?
一個炎夏的午后,我們邀請到基金會的執行董事,也是中央大學副教授—郭
鴻志先生;青少年專案督導,同時也是擁有兩個正值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的母
親—黃祝明女士;和三位家長共同舉辦一場關於「青少年感情世界」的座談會,
希望透過家長們的提問和經驗的交換,能更了解孩子們的需要,以及作為青少年
的父母,究竟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協助、陪伴孩子,不致於造成親子間的疏離和
怨懟?
*青少年正面臨人類有史以來最長的青春期
「生理上日趨成熟的青少年,面對異性,心裡絕對是噗通噗通跳個不停的,
而在他也許是好奇,也許只是有初步的好感,並不一定是在談戀愛,但是有些父
母就會緊張得一塌糊塗,許多防衛的動作頻頻出現,反而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
甚至硬生生地將自己和孩子之間,那一道溝通與分享的大門關起來了。」黃祝明
老師一開使就點出家長和孩子之間認知上的落差。
「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是在談戀愛,身為父母的不知情,除了擔心以外,其實
心裡會很難過.甚至還有點失落感。﹂與會的林女士說的是所有為人父母共同的
心情。與會的另一位媽媽邱女士則提出她自己的作法:﹁以我孩子的經驗,當她
在桌前晝心形卡片,時常和男子送禮物時,我自己就會對孩子稍加留意了!」
「作父母的能如何留意呢,」郭教授說:「很多父母遇到這種情形,有時會
以『關懷』之名,行『管教』之實。這話怎麼說呢?『關懷』是從孩子的立場出
發,了解孩子的感受,解決孩子的苦惱,分享孩子的快樂;而『管教』則是盯著
孩子,深怕他一旦脫離父母的視線,談起戀愛,功課會退步、生活作息會受影響
......等等」所以關懷和管教是完全不同的態度和心情。
而父母的態度是決定孩子能否順利、健康的度過這一個成長階段的關鍵,而
這個階段也正是孩子了解異性,學習兩性相處的重要時機。
「事實上,孩子目前正在體驗的,不正是所有成年人年輕時所經歷過的?不
同的是現在的孩子更早熟了,而成長、生活空間中則充滿了更多的壓力。以前的
人在十四、十五歲就結婚了,但今日社會型態已有所轉變,再加上升學主義,所
以現在的青少年,正面臨人類有史以來最長的青春期」黃老師說道。
因此青少年談戀愛已經不是可不可以的問題,而是勢之所趨、無法避免的問
題。
*用分享與溝通代替擔心與焦慮
青少年就像一顆青蘋果日趨成熟,身為父母怎麼捨得在孩子這重要的成長階
段中缺席呢?
青少年談戀愛的事實如果無法避免,做父母的除了擔心,是否還能有更積極
的「作為」?
邱女士心有戚戚焉的說:「對於『吾家有女初長成』,我確實是既期待又怕
受傷害。我一點一滴地拉拔她長大,如今女兒已亭亭玉立,我當然期待她受到朋
友的喜歡、讚許,可是如今升學壓力那麼大,外面的誘惑那麼多,叫我如何能不
擔心?」這恐怕也是所有家長的擔心。
擁有兩個孩子母親的黃老師說:「外界的誘惑固然多,但是如果平日就和孩
子養成彼此分享的習慣,應該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林女士仍憂心的表示:「孩子小時,我覺得互動比較多,但是孩子在上了國
中之後,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的黏人了,也沒有以前貼心,有時還怪里怪氣的。」
對於這個母親的憂心,郭教授提出他的看法:「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相當渴望獲
得同儕團體的認同,但是並不表示他就不再需要父母的呵護與關懷,相反的,孩
子比起幼時更需要父母的支持與認同,因為他正面臨身心的急遽變化,而在那高
大、壯碩,有如大人的外表下,其實仍潛藏著一顆稚嫩、脆弱的心,這顆心有很
多的想法,也有很多的困惑與煩惱,卻不知如何表達?因此如果孩子從小就和父
母保持良好、親密的互動關係,孩子到了青春期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反之,如
果從未建立溝通與了解的管道,孩子的問題的確會在進入青春期後,特別凸顯出
來。」
另一位家長林女士說道:「但是當找看到女兒的同學沒交男朋友,可以將所
有的精力放在功課上時,我就會想,如果女兒沒交男朋友的話。」
與會的另一位媽媽則有另外的擔心:「我是不反對孩子結交異性朋友,我們
也會鼓勵她把對方帶到家裡走動走動,但有時對方的容貌或行為舉止實在讓人
........」對於這樣的看法,在座的家長似乎都能心神領會。
黃老師則提出她的看法:「對方是自己小孩所喜歡的人,而父母卻以自己的
價值觀去作評斷,甚至挑剔,這對孩子是種傷害,也是一種否定,何不試著先看
對方的優點,並在孩子面前誠心地訴說您的觀察,孩子自會樂於與您交換意見,
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甚至還能更客觀、清晰的看清對方有那些缺點。反之,如果
父母儘是挑缺點,孩子就只有一條路,即一面倒地說對方的優點。其中的原因很
簡單,因為他未被了解與接納。而孩子會喜歡對方,一定是有理由的。其實每個
人的特質不同,可以被欣賞的角度也不同,學習他人的優點,不僅自身有更開闊
的心胸,培養多角度看待事情的能力,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也能更包容。於是當
您的孩子為人所愛慕時,您大可以感到驕傲,而當您的孩子對異性有好感時,您
更應該感到驕傲,因為您已培育出一位懂得欣賞別人優點的孩子。」
就在黃老師強調談戀愛可以培養孩子欣賞別人優點的同時,郭老師也認為:
「談戀愛是所有美感經驗的開始,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學習如何用最適切的方
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需要練習的。例如:當對方無
法接受你的情感時,你將如何調適自己?而不是採取強烈的行為報復對方,或埋
怨自己,這即是尊重,尊重別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決定自己感情的權利,也
唯有如此的認知,才能避免許多憾事的發生。」
*父母的關懷和包容,是孩子跌倒時最大的扶持
在座談會接近尾聲時,終於有家長開口談到對於青少年情事,心中另一個揮
之不去的沈重陰影:「如果孩子真正談戀愛了,我還是擔心,擔心孩子陷得太深,
尤其女孩還比男孩多一層擔心,害怕發生性關係、懷孕」
座談會中不多話的,也是唯一的父親石先生應和道:「的確,如果是男孩我
就比較不擔心」郭授教則有另外的看法:「男孩其實也一樣,難道他讓另一個女
孩懷孕,不會難過、自責,沒有責任嗎?」
「性」明明是人生中極自然美好的事,為什麼擺在現實社會中,卻讓人覺得
如此沈重?黃老師認為這和父母的態度有關,「如果父母讓孩子覺得性是不道德
的、是罪惡的、不可明說的、那麼當孩子明顯的感受到自己有性的感覺和衝動時,
他該如何自處呢?只有正視孩子的需要,從小就和孩子談兩性生理上的差異,進
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會有那些心理、生理上的變化、教導他如何尊重別人的身體::
等等,才是根本之道。」
「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邱女士仍憂心地談到:「萬一一時衝動造成懷孕,
或因比要結婚,我們能眼睜睜看著還未成熟的人組成家庭嗎?」
黃老師說:「父母除了表明了解與支持孩子的態度外,也得分析大環境的情
況給孩子知道,例如社會輿論的壓力,好讓他了解如何在自己的需求和社會的壓
力中求得平衡點,例如:提供他如何才能避免發生性關係的方法*�等等,而這
也可以培養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能力。」「孩子一談戀愛,功課退步了,甚
至發生性關係,懷孕了,即使表現在外的是一副不在乎的態度,內心一定是充滿
後悔、害怕,承受著許多壓力,作父母的當然也會傷心難過,但這時孩子最需要
的其實是父母的原諒與包容,但許多父母往往卻是以苛責與埋怨代替溫暖的懷
抱。」黃老師說。
經過長達三個小時的對話,參與座談會的家長普遍都具備了:「青少年談戀
愛是無可避免」的共識。消極的來說:因為無法控制與掌握,家長也只好採取正
視的態度:正視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正視他們毫無經驗卻又躍躍欲試的渴望、
正視他們一不小心摔倒,最盼望的是父母雙手扶持的事實、正視孩子正面臨人生
一個重要的關卡與考驗
其實,就算父母再擔心,再想盡力,也無法替代兒女們走過任何一段人生路,
因此還不如積極的看待青少年的感情,因為路終究是他們自己的,作父母唯一能
做,乃是陪伴他們,不論快樂或憂傷,都和孩子一起品嚐分享。
★人本電子報訂閱辦法:請參考本站『好康介紹—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