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學者針對「台灣、日本及美國」三個地區的國小學童的數
學解題能力,進行跨國的比較研究。研究的結果呈顯出極大的趣
味性。當研究者純就學童的數學解題能力進行測試時,同樣的題
目、相同的時間,美國的學童在數學解題上,表現得最不理想,
日本的學童則表現出一定的水準,而台灣的學童呢?研究者說,
台灣小朋友的數學解題能力,跟不同地區的同年齡者相比,已經
不是以「好」或比較級的「較好」這樣的字眼足以形容的了,研
究者說,台灣學童的數學解題能力已是英文字中最高級的「好」。
但是,有意思的是,當研究者接著問同一批學童,對自己的數學
解題能力「滿不滿意」時,發現對自己的解題能力最滿意的是美
國的小朋友,而對自己的數學解題能力最不滿意的,竟是台灣的
小朋友。
研究者發現美國的學童之所以對自己的能力滿意,是因為美國的
學童即使拿到不高的分數,然而他的焦點(或者不只他的,甚或
他的父母或教師的焦點)卻是置放在他做對的部份,他有能力完
成的那些部份,所以,他對於自己是滿意的;而台灣的學童即便
是得分極高,然而在面對自己的考卷時,他(或者不只是他,甚
或包括他的父母與教師)卻「看不到」得分部份的解題能力,他
只「看到」失分部份的遺憾。
這真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研究。在這樣的研究結果中,我們看
到了我們的學童有好的能力,但卻看不到自己的強點,並且表現
出極大的沒自信。之所以會這樣,也許是另一個複雜的研究方能
探究解析的,但現在我想依自己的觀察經驗,就學童在成長過程
中,我們的教養者所常用的教養語彙所可能造成的影響與結果,
提出一些可能性的思考與反省。
這個在校園中廣泛被使用,我覺得有必要再省思的語彙之一就是:
「你可以表現得更好!」
「你可以表現得更好!」
是最好的激勵方式嗎?
我在師範學院教書,在國小的訪視中,經常可以看到教師為激勵
學童奮發向上,在課堂上做完例行的提點之後,會很慷慨且真摯
的對學童說:「你們可以表現得更好!」;或者在滿滿圈點的作
業簿上,真心讚賞的寫下:「不錯!加油,你還可以表現得更好!」
這樣的話語常是許多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極其自然且頻繁使用的勉
勵語。
不僅在校園內,事實上,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時常會遇到類
似的教養。像是我們從小便被教導努力的去「追求第一名」、「追
求更好、更棒」,而當我們讀書好不容易拿到一張獎狀,但並非
第一名時,父母在讚賞之餘表情或言說常是這樣的暗示著:「你
還可以表現得更好!」
就在這樣的激勵下,通常我們都會被鼓舞了,被驅動著,向著更
高的標竿直跑,我們也相信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並且,真的,我
們常常也都做到了——做得比原本更好了。
然而,從語義的角度來看,文字語彙是做為一種傳達內在觀念、
從而掌控外在事物的符號形式。符號的內在涵義會決定它所掌控
(指涉)的外在實物。像是「老人」這樣的一個語彙,便是因其
內在涵義的不同(有人認為五十歲以上的人就是「老人」,有人
認為六十歲以上的人才是「老人」,有人認為走不動的人便是「老
人」……等等),而對外物產生不同的認定與感受。因此,即或
是相同的文字符號,常會因不同的使用者與閱聽者賦予不同的內
在涵義,而出現極大的認知差異。
於是,令我們擔心的是,「你可以表現得更好!」這句帶有強烈
激勵意味的固定語彙,是否也會在不同意義的認定中,讓我們在
相信它從而奮力向上的同時,也因著相信它而失去了一些什麼?
我們發覺,「你可以表現得更好!」這句話除了積極的勉勵意義
外,它似乎還可能(以)讓聽聞者聯想到一些其它的感受,像是
有些人會在「你可以表現得更好!」這句話中,感受到:師長之
所以會說這句話,是因為「我雖然表現得不錯,但是我似乎做得
還不夠好。」或是「我雖然表現得不錯,但是老師似乎覺得我還
沒盡全力。」或者「我雖然表現得不錯,但是老師似乎並不是很
滿意。」……等等。從這語彙的未盡處,我們看到了不少可以承
接出的負面意義,而就是這些可能衍生出的負面意義與感受,正
足以讓我們的學童意識到,在激勵的熱情中,這話語其實是帶有
對現況表現的不滿意。
因此,我們的學童從小便逐漸習慣於別人對自己有高標準、高期
待的要求,並且也逐漸的了解在競爭中自己雖好但要更好的道理。
同時也逐漸的養成一種獨特的「看自己」與「看事物」的角度:
他們時時敏感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注意到自己需改進的缺失,卻
甚少看到自己的強點與能夠之處。就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設若
有學童一時自滿於自己的能力表現,興奮得意時,「要謙虛!別
自滿!」的訓戒便隨之而來。
看孩子,試著從零分開始加
就這樣,這種「看自己、看事物」的角度,日積月累,漸成習慣,
變成性格,讓我們的學童在成長中不僅學到了積極向上,並且逐
漸熟悉且適應了我們社會中所強調的「邁向卓越」、「好要更好」
的競爭規則;然而在這樣的習慣養成中,卻也讓我們的學童失去
了一些似乎是蠻重要的能力,像是「看看自己的強(優)點」、
「對自己的欣賞」、「容忍自己的缺失」等能力,更甚者就像前
述的比較研究所呈現的一樣,我們的學童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失
去了自信」。最普遍的情況便是,不僅某些科目沒學好,並且還
怕死了它。
有人說:「美國的父母看孩子是從零分開始加,中國的父母看孩
子是從一百分開始減。」這話或許亦可從另一角度印證我們的教
養者在頻頻使用「你可以表現得更好!」這語彙中,所可能衍生
出的負面影響。因為,一個語彙所可能呈現出的多樣意義,常會
在教養中,對聽聞的學童產生不同效果的影響與性格形塑。也因
此,做為兒童心智與行為形塑過程中最重要的教養者——父母與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與兒童對話語彙的使用上,焉能不更為審
慎與小心?
★人本電子報訂閱辦法:請參考本站『好康介紹—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