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電子報」寄出的文章
標題:教育是一種生活的抉擇彩的故事
作者:史英
來源:人本教育基金會
寄出時間: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前言/

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就是,已經造就一大群活得莫名
其妙的人,卻要依靠這群人去教育下一代。因為沒有
自己,沒有自己的生活,不體會生命,不體會生命意
義的人,如何去教育小孩﹖
總要讓自己活得像個人,才能教育人,而一個要培養
「真正的人」的教育,就是從生活的抉擇開始。

  人家說,年紀越大越是囉嗦。這幾年來,我的年紀
似乎是有一點大了,但每一次多話之後,警覺之餘,
都發現那些話好像自有來歷——多半是從前父親對我
的囉嗦。
  原來,年紀還不能負全責,「教育」也有干係。
  有一回和人家「囉嗦」教育,我說,家裡連一本
書都沒有,還想叫小孩唸書?雖然明知此書非彼書,
話還是衝口而出,就是因為小時聽父親這麼說過。小
時候,連買菜的錢都沒有,父親還是常常買書回來,
當然也配得有一個說法,是「買書錢不能省」。說來
可憐,所謂不能省的錢,總共也買不回幾本書。和那
些家學淵源的人比起來,絕不止是秋毫和輿薪
而已。
這不僅是數量上的差別,內容上也沒有那麼大的
學問,不過都是一些小說、雜書之類。但是,要點好
像並不在數量和內容,而在「人的活動」。那時候,
母親都是近五十的人了,還常常看紅樓夢掉眼淚,而
她的那本紅樓夢,自我有記憶以來,就不知道看過多
少回。
  這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我不可能不跟著
看,但不知試過多少次?從來就沒有看懂過。父親看
的東西,更是與我無緣。這回倒不是看不懂,而是根
本沒法兒看,就算上了中學,我也不會去看「英文中
國郵報」。每天上廁所,父親都要帶著一大堆東西,
眼鏡、英文字典、煙斗、煙灰缸、報紙、茶……,已
不記得還有什麼,總之,是很「艱難」就是
了。如果他已經進廁所,又發現忘了什麼,我就還得
跑腿了。
      有所謂書香世家也者,絕對不是我們家,且
不要說「書」,單那個「香」字就值得懷疑。家庭的
「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
  其實仔細想起來,「家裡要有書」的庭訓,本來
也就不盡然是字面上的意思。買很多書當擺飾,固然
是無趣;整天皓首窮經,但舉止之間毫無「人氣」,
恐怕也好不到那兒去。我就知道有一些家庭,既沒有
書也絕不讀書,但是很有一種「文化」,對小孩將來
的生存發展,
卻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什麼文化呢?比如說,喜歡高談闊論。有人說,
這算什麼文化?但是,要看談論些什麼。我的一個朋
友,很有分析事理的本領,時有一針見血之談、常有
發人深醒之論。他的父親就是一位「民間觀察家」,
動輒聚著三、五友人,做徹夜不休之談,對著一件事
情,可以從各個角度思考,反覆辯難,不知所終。而
這一群人是連報紙都不大看的,那個理由是,報上寫
的你還信?
  我又有一個朋友,是個修理汽車的師父,開的是
個「家庭企業」,在路邊有那麼一個半黑不明的「旮
旯圾」(GARAGE)。但他的生意與旁人不同,賣的是功
夫,而不是零件。遇到一輛問題車子,常常弄到夜不
能眠,非要想出一個道理不肯罷休。這麼一來,他那
個跟在身旁的兒子,就不是等閒之輩了。有一回我和
他談學校的數學,發現他的想像力和反應能力,絕不
是前段班那些搞補習的名師所能理解的。真正重要
的,是生活方式。
  一個爸爸,寫信給還不識字的兒子。說到兒子想
要和別人一樣的三個字的名字,卻來不及了;又說到
喝了感冒的弟弟的開水被罵哭了,爸爸卻不知道怎麼
辦。問題是,寫這信是什麼意思呢?兒子又看不懂!
  寫信一定要讓對方看懂,說話要求對方一定聽
到,是一種生方式;不管對方如何,而只自顧自地寫
或說,則是另一種生活方式。心裡有一種感受,「感」
過就算,是一種生活方式;感受之餘還形諸筆墨,也
不管是否有人要看,就是那種生活方式。
  一位上補校的媽媽,寫一封中英夾雜的信給大學
畢業的女兒。起頭就是「My three danghter」,外國
人看不懂,但女兒看得懂,那是「我親愛的三女兒」。
信裡說到「妳是高學歷之人」,但是,為什麼要在這
「高學歷之人」的面前,承認自己是「you a mother」
呢?難道就是為了告訴她已經初中畢業了,感到「good
happy」(好快樂)?——不是外國人,也不見得看得
懂!
  這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看了這位在「June-seven day」剛考完試的母
親的家書,竟忍不住落下淚來。環境的限制,早年的
辛苦,育兒的犧牲,我雖不曾目睹,也並不詳知,但
這封信裡把這一切說盡了;說的不止這些,還包括著
母親和女兒是怎樣的人。多麼地「good happy」呀?
可以學習,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最重要的,是可以
「跟妳開玩笑」,可以「哈!哈!哈」,可以「真好玩,
又好笑」。生活,據說總是一種負擔;生命,據說向
來是苦海無邊;但是,如果人要快樂,誰又能擋得住
呢?
  快樂,不是刺激與享受,也不在行走坐臥之外,
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管事的父母那麼多,為何孩子的
問題總不見少?
  這麼多年來從事教育與教育改革,我越來越覺
得,是教育者,教育者那個「人」,而不是那個人做
的事,才真正發揮教育的作用。許多人責備遊蕩少年
的父母,說他們都不管事;但我一直覺得,管事的父
母那麼多,怎麼孩子的問題,總不見少呢?
  問題不在管不管事,而在,是誰在管事?如果父
母過一種毫無意義與價值的生活,只怕越管事會越糟
糕吧;如果父母忙得很快樂,生活得很充實,就是不
管事,也不是很要緊吧!
  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就是,已經造就一大群活得
莫名其妙的人,卻要依靠這群人去教育下一代,除了
預期更多莫名其妙的人活著之外,難道還有什麼其他
的可能?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人們就理解為「運用」生活
素材來教育,如果不是「生活教育」的話;古人說言
教不如身教,人們就理解為要以自身行為為「準則」,
如果不是「用身體去教」(體罰?)的話。然而,一
刻都不肯忘記要教育別人,什麼時候才能找回自己
呢?
  沒有自己,沒有自己的生活;不體會生命,不體
會生命的意義;怎麼去教育小孩?許多人說,人本教
育只以小孩為本;然而,我們明明說的是以「人」為
本,難道生下了一個人,父母反而就不是人了嗎?
  小孩是一個人,會吵會鬧會犯錯,和任何一個人
一樣;大人也是人,會喜會怒會墮落,和任何一個人
一樣。這兩個人的「本 」為什麼會產生了競爭,好
像「有你沒我」呢?
  莫非其中的一個人,不肯承認大家都是人?不能
接納別人的缺失;莫非其中的一個人,想過一種不是
人應該過的生活?凡事都想照章行事;莫非其中的一
個人,根本還沒有體驗過人的生活?自始就失去了自
己!把自己變成一個「綠人」,就是創造了自己的生
活;讓自己接手一顆「種子」,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
方式。
  總要讓自己活得像個人,才能教育人;教育,如
果是要培養真正的人,就是一種生活的抉擇!



★人本電子報訂閱辦法:請參考本站『好康介紹—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