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電子報」寄出的文章
標題:一線生機,站在青少年的處境跟他談:生命線專訪
作者:張雅惠
來源:人本教育基金會
寄出時間: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站在求救者的處境

    來到國際生命線協會中華民國總會辦公室,訪問生命線副執行長林怡慧、
資深義工大媽和林姐,請她們談談生命線協談、輔導青少年自殺的經驗。副執
行長林怡慧首先拿出統計表,為這次青少年自殺的專訪起了個頭。從去年生命
線求助電話的個案統計數來分析,她說,求助電話以三十歲到三十九歲的人最
多,其次是二十歲到二十九歲的年輕人,反而十九歲以下的青少年並不多,只
占了總求救個案數的百分之五。「從統計數據來看,三十歲至三十九歲年齡層
的人,比較會處理情緒,他們懂得利用管道抒發情緒,人們遇到壓力和困境時,
不見得都會以自殺來解決問題,有時候將情緒發洩、傾倒出來,或是找到同理
他們的人,就可以暫時度過難以承受的一刻。老人及青少年族群打電話來的比
例較低,可能是不知道生命線的電話,所以我們改為一九九五(要救救我)或
許比較容易記得。」林怡慧希望生命線能擴展服務對象,尤其是正值建立人格
特質階段的青少年。

    資深義工大媽和林姐在生命線服務將近十年,她們以多年和求助者溝通的
經驗,談到青少年自殺的可能原因,「青少年向生命線求助的問題包括:學業、
感情、不被認同、被冤枉、受委屈、父母的關係、父母親期待太高等等。由於
升學主義作祟,學業困擾是青少年常見的問題,而資優生的壓力也特別大。資
優生從小到大都很優秀,要求完美會內化成他們看待事物的標準,好強、求完
美、自尊心強,無法原諒自己在人際關係中出現不如意的狀況,找人申訴又覺
得沒面子。他們把心事悶在心裡,如果起了自殺的念頭旁人就很難適時提供幫
助,這時要靠家人和朋友發現他們的異樣。」

    大媽說,孩子下定決心尋死時,會有一些外顯的行為,如果你的孩子出現
這樣的情形,要多付出一些關注,幫他們解開重重的心事。「根據統計百分之
八十以上自殺者,自殺前都會有憂鬱反應。例如,孩子會變得比較不愛說話、
封閉,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不想吃東西、脾氣變得暴躁,對什麼事都不帶
勁。或是說要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送給誰,開始在紙上塗塗寫寫,寫完又撕掉;
本來和哥哥又吵又打,卻突然對哥哥很好,也會突然對爸爸媽媽說自己不孝,
請爸媽原諒等等。孩子有這種情形可能是自殺的前兆。」

    前幾年兩個北一女學生留書自殺事件發生後,生命線開始深入社區、學校
演講,才發現青少年想自殺的情形真的很嚴重。大媽和林姐對這件事情的影響
也有許多回應。她們說,「那一陣子青少年打生命線求助的數目明顯增加。對
我們義工來說,這種因為受公眾事件影響而心有戚戚焉的仿效個案,反而容易
處理,因為有一個明顯的案例可循,比較容易聯想他們可能受到哪些事情困擾
,輔導起來就容易觸動他們的內心,比較容易勸回已經走在生死繩索上的青少
年。」

    站在青少年的處境和他們談,比說「你不要死」來得有效,這是資深義工
大媽和林姐的經驗談。「一直阻止是沒有用的,我們接納他們想要死的原因和
理由,在談話的過程中引起可能的一線生機,只要想自殺的念頭和其他想法出
現了衝突,有了矛盾的思考空間出現,他就有救了。其實自殺是求救的一個反
方向,有些人自殺是為了嚇嚇別人,讓別人更關心他而已,可惜的是,有時候
身邊的人會來不及救起自殺者。」


生命線的匿名性提供安全感

    曾有學者針對自殺青少年的人格特質做過研究,透過電話傾聽世間煩惱的
大媽和林姐也有自己的見解:「一般來說,他們比較沒有安全感、自信心比較
弱、認知觀念比較模糊,對事情的看法會有點模稜兩可,自我概念不強,不知
道自己應該選擇什麼。」不過這不是孩子的錯,大媽說,「我們的父母應該負
點責任,父母一直餵孩子吃魚卻不給他們釣竿,保護到最後孩子沒有辦法當自
己的主人。小時候父母一手包攬孩子的問題,當他們長成青少年遇到同儕之間
的人際問題,父母親已經很難再幫忙,就跟孩子說你已經長大了你要自己解決,
這時候,猛然發覺要自己面對已經發生的問題,孩子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比起近在眼前的學校和工廠輔導室,生命線的匿名性提供青少年發洩心事
的安全感,「因為一般青少年都會認為,行為偏差、做錯事才會被叫進輔導室,
所以學生並不喜歡也不認為輔導室能幫他們解決問題。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在
學校輔導管道有時候並不能得到充分的紓解,生命線的好處是,透過電話,可
以隱匿自己的身分,不必害怕曝光,也不必害怕被貼標籤,而且由青少年主動
打進來,不想說了也可以主動結束,這種情形讓他們有安全感,能夠放心說出
心中的苦悶和想法。」


生死邊緣的掙扎

    「有時候在勸阻自殺者時,我們會帶進一些宗教的觀念。我會問他,你認
為你這次死了就解決問題了嗎?人有輪迴的,你這輩子這一關過不去,你下一
輩子還是要來走這一關,那你下輩子、下下輩子都要自殺嗎?」大媽這樣的說
法或許我們多少都聽過,而且它真的蠻能讓人用心力面對今生這一個難過的關
卡。

    「另外,我還曾經輔導過一個想自殺的女學生,我跟她說,妳的處境聽起
來真的很苦,要是我是妳我也會想死。那妳要用哪一種方法自殺呢?跳樓死了
很難看,吃安眠藥會口吐白沫、肚子痛……這禮拜暫時不要死,下禮拜再打電
話來告訴我妳決定用哪一種死法,我們再商量。到下個禮拜她打電話來跟我說,
她想一想決定不要死了,因為沒有一樣死是美的。」青少年追求唯美的心態,
泰戈爾那句「生時麗似夏花,死時美若秋葉」

    形容得淋漓盡致,同理他們的心情、感同身受,了解青少年的想法,比說
些堂皇的人生大道理,更能在緊要關頭,將孩子拉離鬼門關口。

    大媽也嘗試以豐富的經驗來分析:「自殺率是高學歷高於低學歷,城市比
鄉村高,女生比男生多,近年來大學男生求助的數目有增加的趨勢。從民國八
十二年左右開始,大學生求助的比例逐漸增加,失戀、戀愛或學業,失業率提
高找工作不順利、女學生打工被騙等等都是他們常見的困擾。」大媽接著說了
一個驚險卻有好結局的個案,「曾經有一個女大學生,她的男朋友被室友搶走,
她受不了,打電話來生命線時已經吃安眠藥了,我們用拖延戰術讓她保持清醒,
然後直接和一一九、電信局連線,我花了三個鐘頭問出她的地址、找到地方並
勸到她開門,門一開她就昏迷過去,還好救回了一命。」

    「會打電話到生命線的人其實都還在生死邊緣掙扎,還沒有辦法下定決心,
這個時刻,生命線的功能就特別的重要。如果自殺的意志很堅強就不會打電話
進來了。」林怡慧說,生命線扮演被動支援的角色,但卻是生與死之間一個重
要的緩衝帶。「想自殺的人即使暫時打消了想死的念頭,如果他的環境沒有改
變,困擾還是存在,生命線可以試著為他提供一些解決現狀的建議,但是真的
很難進入他的生活去幫他們解決問題,這需要其他相關輔導機關的配合與努力。」


後記

    當青少年墜樓如一朵散落的紅花,或躺臥著吐出一團白色的泡沫,這樣突
然終止生命的堅決舉動騷動起社會不安的心情。於是,感情因素、功課壓力、
父母失和的答案一一被提出檢證,如果不能找出一個合理的答案來解釋青少年
自殺的謎團,死亡的陰影就驅之不去。

    不過,《生之掙扎》(英文書名Man Against Himself) 的作者梅寧哲則
告訴我們:「自殺是複雜的行為,不是簡單、偶發、獨立的衝動行為。」在某
種程度內,個體永遠在創造自己的環境。所以自殺就是在創造一個獨特的、可
資逃避的情況。……人是為了潛意識的目的,藉外界的現實來當作自殺的理由。
若要了解自殺的行為,這個潛意識的目的,比那明顯、簡單而不可避免的外界
環境更重要。「為青少年自殺事件尋找動機和原因,可以是各種學術研究的課
題,卻解決不了當下自殺的念頭。從嬰兒被擠壓出產道的痛楚經驗起,人類從
此無法逃避生與死兩種本能的衝突,這種掙扎不就是潛意識裡的」和自己作對
(Man against himself)嗎?當自殺念頭興起,或許不是死亡的召喚,而是生
命發出的求救訊號。我們學會解讀這樣的訊息嗎?


★人本電子報訂閱辦法:請參考本站『好康介紹—電子報